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

望岳谈|何以中国,“思辨”齐鲁

时间:2024-12-05 来源:新闻传媒中心

      11月30日,“何以中国·弦歌不辍”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享有“东方圣城”美誉的山东曲阜启动。此次活动聚焦“两个结合”,深化文化“两创”,以艺术化叙事、互动化表达、可视化传播的形式,线上线下结合,深入挖掘儒家思想的丰富内涵,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气质和时代标识。

  “何以中国·弦歌不辍”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山东启动,背后展示的是齐风鲁韵的文化长卷。齐鲁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干,在春秋战国时期一度成为中国最耀眼的思想中心,先哲们的哲思语录塑造了我们民族的基本精神面貌,至今还积淀在人们的意识和言行之中,成为“定义”中国人的文化特质。

  现在的中国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,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的当下,坚定道路自信、理论自信、制度自信、文化自信,我们需要铭记优秀传统文化要义,同时也需要审视思辨能力本身,因为思辨能力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理性高度和智慧水准。

  当我们回视之时,厚重的齐鲁文化给我们展现出一副生动的思辨史,显示出中华文化的逻辑推理、批判性分析、创造性思维,这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活力,也是一个民族的生机所在。

  从17世纪到19世纪,西方知识界对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看法,可以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种——一种持肯定态度,极尽赞美,代表人物有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、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等;另一种则以批判、否定为主,代表人物有德国哲学家黑格尔、赫尔德等。

  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罗素一书《中国问题》认为,中国伦理道德品质的某些方面非常高明,为现代世界所急需。这些品质包括心气平和,以理服人,不以武力相迫。如果中国人愿意,中国会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。

  伏尔泰在《风俗论》中对中国的评价是:中国是世界最公正、最仁爱的民族,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世界,中国是世界上最优美、最古老、最广大、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,中国人是在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。他用诗赞美孔子:“他谦虚地探索,让人不要迷失于世界,让精神被理性之光照亮,他只用智者的身份说话,而不是站在先知的角度。”

  与罗素和伏尔泰认为中国和中国人“以理服人”“最有理性”“理性之光”不同,黑格尔认为中国人缺乏逻辑思维,赫尔德则对中华文明抱以轻蔑、抹黑之态,认为中华“理性尚未成熟”,中国的国民精神是幼稚软弱、愚昧迷信的精神。

  赫尔德所论,出于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视角,最终被历史“打脸”。在19世纪,正是德国人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,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。更重要的是,中国人民自强不息,奋发图强,经过一百多年的抗争,推翻“三座大山”,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,然后用和平发展而非殖民掠夺的方式,仅仅经过61年即在2010年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并延续至今,这证明了中华文明历久弥新,文化内驱力强劲。

  法国拿破仑所说的“东方的睡狮”醒来了,但这是一头和平的狮子。在和平与安全议题上,中国从来没有发动过战争。中国今天的发展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,和平发展,和平崛起,观诸历史,谁更理性,谁更富有未来,答案不言自明,这不能不说与作为传统文化主干的齐鲁文化特质密切相关。齐鲁文化以“思辨”见长,表现为十足的“理性”特质。

  齐鲁文化的“理性”特质,表现在对国家秩序的追求上。齐鲁文化很早就注意“和”在国家秩序构建中的重要作用。《论语》讲“礼之用,和为贵。先王之道,斯为美”。“先王之道”,说明“和”是被用作治国。孔子重建社会秩序,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、崩坏,会导致社会动荡。《论语·为政第二》提到“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。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。”齐国也重视以礼义廉耻稳定国家秩序,《管子·牧民》曰:“礼义廉耻,国之四维;四维不张,国乃灭亡。”

  追求建立理性的秩序,注重“齐之以刑”的“他律”,更注重“克己”的“自律”。《论语·颜渊第十二》载:颜渊问仁,子曰:“克己复礼为仁。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。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”

  为了阐明诚信的意义,孔子在《论语·为政篇》中说:“大车无輗,小车无軏,其何以行之哉? ”。这个比喻,是说为人处世,自己要有信誉,这也是一种“自律”要求。

  齐鲁文化的“理性”特质,也体现在先哲言行之间的辩证。孔子讲和平,但他注重文武两手抓。《孔子家语·相鲁》载:“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,孔子摄相事,曰:臣闻有文事者,必有武备;有武事者,必有文备。”

  齐国的孙子被称作“东方兵学鼻祖”,他和孔子对比很有意义,同样以“理性”的辩证思维著称。孙子所著的《孙子兵法》讲如何打仗,但同时却讲和平。《孙子兵法谋攻篇》曰:“夫用兵之法,全国为上,破国次之;全军为上,破军次之;全旅为上,破旅次之;全卒为上,破卒次之;全伍为上,破伍次之。是故百战百胜,非善之善也;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故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攻城之法为不得已。”因此,《孙子兵法》不是为了战争而战争,而是为了以战止战,是为了和平而战。

  齐鲁文化的“理性”特质,还体现在严密的逻辑中。孟子善辩,极富智慧机巧,通过层层演进的逻辑让对方陷入自辩不能的境地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载:孟子谓齐宣王曰:“王之臣,有托其妻子于其友,而之楚游者,比其反也,则冻馁其妻子,则如之何? ” 王曰:“弃之。”曰:“士师不能诒士,则如之何? ”王曰:“已之。”曰:“四境之内不诒,则如之何?”王顾左右而言他。这是一段简短而精彩的论辩,一步步将齐宣王引入彀中。

  齐鲁文化的“理性”特质,更体现在“层次鲜明”的体系化。《管子》讲“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”,这是讲经济富足对人的言行和精神面貌的影响,和我们熟知的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”理论,有同工异曲之处,强调先发展经济的重要性。《礼记·大学》讲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,更是一个层次鲜明的逻辑链条,修身是齐家的基础,齐家是治国的基础,治国是平天下的基础。

  注重修身,但目的不在修身,修身只是手段,目的是平天下。儒家格物致知也好,修身齐家也好,儒家的核心概念是小康、大同、天下为公、治国平天下。层次鲜明的逻辑,以秩序和稳定为追求,把社会、历史扛在肩上,把国家发展、民族统一和文明延续、天下太平扛在自己肩上,这是齐鲁文化非常重要的特点。

  历史是一面镜子,齐鲁文化的“理性”特质,对今天的治国理政具有重要意义。《礼记·中庸》: 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”以“思辨”见长的齐鲁文化,表现为十足的“理性”特质,这是中国人智慧的体现和结晶,也是中国人鲜明的标识,更是一笔宝贵财富。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、建设文化强国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,要借力“齐鲁文化”的智慧。(来源:大众网)


Copyright © 2010 开云网页版鲁ICP备10035343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102000509号